您好,歡迎來到農機1688網!  |  官方微信
     手機版

咨詢熱線

18701651688

我國糧食安全相關問題分析

   2015-02-05 環(huán)球網9230
核心提示:作為人口大國,糧食生產和供給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出于對糧食自給水平的重視和我國糧食消費剛性增長的客觀現(xiàn)實,黨和政府對糧食生產一直極為重視。新中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的持續(xù)提升,為我國糧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20年,糧食生產和三農問題仍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作為人口大國,糧食生產和供給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出于對糧食自給水平的重視和我國糧食消費剛性增長的客觀現(xiàn)實,黨和政府對糧食生產一直極為重視。新中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的持續(xù)提升,為我國糧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20年,糧食生產和三農問題仍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資料圖

 

  一、我國糧食生產成就巨大

 

  1949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整體呈現(xiàn)產量大幅上升、播種面積基本穩(wěn)定和單產不斷提高的趨勢。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318萬噸上升到了2014年的60709萬噸。從生產角度看,我國糧食生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949—1958年,糧食產量跨越兩億噸,糧食增產的主要動力是播種面積增加和戰(zhàn)后恢復性生產等。1958—1977年,我國糧食產量跨越3億噸,糧食產量雖然總體呈現(xiàn)增長趨勢,但受政治和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生產波動明顯,增速較慢。1978—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跨越4億噸,主要得益于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釋放。1985—1996年,糧食產量跨越5億噸,得益于農業(yè)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糧食單產水平的明顯增長。1997至今,我國糧食產量跨越6億噸,糧食產量呈現(xiàn)徘徊上升趨勢,單產增長變慢。

 

  二、我國糧食生產呈現(xiàn)四大主要特點

 

  一是播種面積波動中略有上升??傮w上看,播種面積的變化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9年之前,播種面積相對穩(wěn)定,基本保持在8000萬公頃以上,1999年達到點8604萬公頃。1999—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萬公頃的歷史水平,主要是由于糧食價格低迷引起的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經濟作物對糧食播種面積的擠占。2003年至今,受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糧食價格升高和需求拉動的刺激,糧食播種面積開始緩慢平穩(wěn)上升,2013年達到11196萬公頃。

 

  二是單產水平穩(wěn)步提升。我國糧食總產量在播種面積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能保持增長,糧食單產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國糧食單產達到5376.30公斤/公頃,為1978年的2.1倍,這主要得益于農業(yè)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的完善和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改善。但是,糧食單產增速有限,2003—2007年,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年均單產增幅分別為2.3%、1.5%、4.0%和1.8%,而2008—2012年期間,年均增速分別降為1.7%、0.8%、1.2%和1.4%,均呈現(xiàn)下滑趨向。

 

  三是品種結構變動較大。整體來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和播種面積都有增加,但是不同階段拉動我國糧食增產的作物品種不同。上世紀90年代,稻谷是我國糧食增產的主要拉動力。進入新世紀后,玉米逐漸成為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于2002年超過小麥,2007年超過稻谷,總產量在2012年超過稻谷,也成為了糧食十一連增和糧食產量成功跨越6億噸的主要動力。

 

  四是生產布局發(fā)生明顯改變。首先,糧食生產中心逐漸北移。改革開放之初,南方糧食產量占總產量的40%以上,西部糧食產量僅占總產量的25%左右。隨著南方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推進,其糧食產量在糧食產量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目前已不足30%,而北方各省份在糧食產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2013年已占糧食產量的47.18%以上。其次,糧食生產集聚效應更加明顯,主產區(qū)糧食生產能力越來越強。1978—2013年間,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qū)生產了70%—75%的糧食,主銷區(qū)糧食生產所占的比重僅為5.4%,與1978年相比下跌了近10個百分點。


  三、我國糧食生產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

 

  一是糧食持續(xù)增產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呈現(xiàn)長期增長并伴隨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動。2014年,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實現(xiàn)了十一連增,但糧食增產基礎不牢固,脆弱性突出,農業(yè)增產靠天靠化肥農藥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變,農業(yè)增產增效的長期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抗災能力比較薄弱。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我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普遍建設滯后,目前我國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45%左右,仍有9億多畝耕地沒有灌溉條件。而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世紀中國農業(yè)的威脅,2005年農田干旱面積為5.82億畝,2007年達到7.35億畝,糧食生產的基礎脆弱性突出。糧食增產對播種面積的依賴性仍然很強,糧食單產貢獻仍然偏低。這說明我國農業(yè)科技整體水平與發(fā)達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科技貢獻率雖然已經提高到50%左右,但仍比發(fā)達低20多個百分點;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而發(fā)達達到70%以上,糧食產業(yè)發(fā)展的外延性依賴嚴重。

 

  三是資源環(huán)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從長期看,我國將存在三個方面的耕地壓力。一是城市擴建、新城鎮(zhèn)建設和交通發(fā)展等的直接占用。二是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不斷增加的城鎮(zhèn)居民,對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日益增加的需求,與種糧爭地。三是耕地有效耕層日漸變薄,土地質量嚴重降低。另外,水資源對糧食供給的制約問題日益突出。根據(jù)2011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726立方米,不足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出現(xiàn)的糧食生產中心北移,無疑將進一步加劇糧食生產主產區(qū)缺水的矛盾。

 

  四是種糧比較效益持續(xù)偏低。從事農業(yè)勞動的機會成本增加,大量的優(yōu)質勞動力離開農村。種糧的比較收益遠遠低于種植經濟作物和養(yǎng)殖業(yè),迫使部分農民放棄糧食生產甚至退出種植業(yè)。農業(yè)勞動力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隊”現(xiàn)象,顯示了我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投入不僅面臨著數(shù)量減少,而且面臨著勞動者素質降低的雙重問題。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對土地的需求增加以及種植業(yè)內部的競爭,抬高了土地租金,增加了糧食生產的機會成本,成為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2004開始,財政“三農”投入總量不斷增加,各項補貼規(guī)模不斷擴大,增加了種糧農民的收益,激發(fā)了種糧積極性,但一旦政策支持強度減弱,或惠農政策不足以彌補市場波動給農民帶來的效益損失時,糧食生產就可能會出現(xiàn)波動。

 
標簽: 糧食安全 分析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