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農機1688網!  |  官方微信
     手機版

咨詢熱線

18701651688

臨儲政策取消一年:玉米存量超過2.3億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

   2017-03-01 華夏時報4300
核心提示:取消玉米臨時收儲的同時,還要建立農民基本收益保障機制。2016年,在東北三省一區(qū)建立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分兩批總共下發(fā)了390億元補貼。
    告別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一年后,農產品市場是否已經回到了正常的軌道?
 
    2016年3月28日,發(fā)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將把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生產者隨行就市。這意味著,實施了9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被扭曲的農產品市場回歸到“價格反映供需”的正軌。
 
    2月28日,在2017農村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習銀生告訴《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臨儲政策取消一年來,總體來講成效顯著,甚至超出預期。但產需脫節(jié)依然存在,去庫存任務艱巨。同時農民種植效益出現大幅下滑,表明補貼機制有待完善。

    成效超預期
 
    2007年,開始實施臨時收儲政策,初衷是鼓勵主產區(qū)玉米種植,保證糧食。然而,2011年后,由于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跳水,中國玉米收儲價格卻逐年提升,使得國內庫存不斷堆積,玉米供給嚴重過剩。
 
    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被認為是中國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習銀生表示,該政策實施一年來,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總體來講成效顯著,甚至超出了預期。
 
    “玉米生產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根據統計局的數字,去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超過2000萬畝,而農業(yè)部的數據則是將近3000萬畝。無論是2000萬畝還是3000萬畝,都超過了原定的每年1000萬畝的目標。”他表示,“這是我國玉米種植面積13年來首次調減。”
 
    另一方面,玉米的市場化定價機制也已確立。原來玉米市場是“政策市”,經過改革,玉米價格已經回歸到市場定價。目前產區(qū)價格大約是0.7元/斤,銷售價0.8元/斤,已經降低到10年以來的水平,轉變了市場扭曲、價格虛高的局面。
 
    “本來東北應該是玉米成本的區(qū)域,價格也應該。但是因為臨儲政策,價格出現倒掛,最多時東北產區(qū)的玉米每噸比華北產區(qū)貴200元。取消后,倒掛現象很快就消失了,目前東北產區(qū)比華北產區(qū)價格要低200元/噸以上。”習銀生說。
 
    此外,臨儲政策取消后,國內玉米價格也與國外價格快速接軌,國內外價格倒掛現象基本消失。到今年1月份,配額內國外玉米運抵我國南方港口的到岸稅后價平均為1709元/噸,比國內玉米到港價高出120元,扭轉了持續(xù)三年多的價格倒掛局面。
 
    “價格接軌的速度非??欤隽宋覀冊瓉淼念A期。”習銀生說。
 
    庫存仍是歷史
 
    雖然成績超出預期,但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過去,臨儲政策的問題之一就是造成“庫滿為患”,巨量的玉米庫存不但占用大量的財政資金,每年還要付出巨額的庫存成本。
 
    2016年,玉米去庫存初步啟動。從成交量看,全年政策性玉米拍賣成交數量達到2183萬噸,加上臨儲一次性轉為儲備輪換糧的2006萬噸,全年政策性玉米出庫量接近4200萬噸,明顯高于前幾年的水平。
 
    不過,由于多年臨儲政策的刺激,玉米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徹底扭轉,2016年預計產大于需仍超2000萬噸,庫存壓力依然巨大。
 
    “光是臨儲玉米的存量,目前就已經超過2.3億噸,超出了全年玉米的產量和消費量,產生消費比高于,處于歷史水平。”習銀生說。
 
    怎么辦?出路還是要多管齊下。要按照市場化導向,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臨儲玉米競價銷售,同時完善拍賣制度,改善服務,切實提高實際成交率;通過稅收優(yōu)惠、出口退稅、加工補貼、運費補貼等方式,適度扶持下游的玉米加工業(yè)發(fā)展;支持主產區(qū)生豬產業(yè)發(fā)展,促進玉米加工轉化利用;還可以考慮適度擴大燃料乙醇產能,加快消化玉米陳化糧等。
 
    “除了要消化現有庫存,還要遏制新增庫存的產生,這個主要通過調減面積來實現。”習銀生表示。
 
    每畝收益下降300元
 
    取消玉米臨時收儲的同時,還要建立農民基本收益保障機制。2016年,在東北三省一區(qū)建立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分兩批總共下發(fā)了390億元補貼。
 
    不過,習銀生表示,總體來說農民種植效益還是出現了大幅下滑。據發(fā)改委成本收益資料顯示,2015年臨儲收購價下調后,玉米農戶每畝現金收益同比減少了205.64元。2016年臨儲政策取消后,估計降幅比2015年還要多,尤其是東北主產區(qū),農戶每畝收益可能下降近300元。
 
    “雖然東北產區(qū)已經建立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每畝補貼約合130元,但補貼機制還有待完善。一是補貼額度難以彌補玉米價格下跌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二是其他主產區(qū)的農民難以獲得補貼,收入損失無法彌補;三是玉米生產者補貼與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沒有統籌銜接,不利于東北主產區(qū)特別是黑龍江玉米結構調整。”他說。
 
    此外,由于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土地流轉費對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壓力加大,不少地方出現虧損。調研數據顯示,黑龍江省玉米規(guī)模種植戶每畝成本已超過800元,按照去年11月的價格,收入為600多元,平均每畝虧損約200元。山東省種糧大戶每畝虧損也達到10-50元,部分售價低的大戶虧損達200元。
 
    “目前土地承包戶與流轉戶爭搶玉米生產者補貼的情況較多,種糧大戶不易獲得補貼,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種糧大戶大規(guī)模毀約棄耕的現象。”習銀生說。
 
    在他看來,除了政府要繼續(xù)完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增加補貼額度、適度擴大補貼區(qū)域外,農戶這一塊也需要調整種植結構,適應市場變化,改種大豆、蔬菜,或者其他經濟作物等。
 
    “要解決大戶的問題,有些長期合同,簽訂時依據的是當時的政策環(huán)境,那時的政策環(huán)境是對糧食是非常有利的。而現在整個政策環(huán)境變了,出現了系統性風險,政府應該救市。”他說。
 
    農業(yè)部農研中心主任宋洪遠也表示,供給側改革有三條底線,
 
標簽: 糧食 價格 收購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