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的“春天”要機械化滋潤
2018-04-17
中國農機化導報6120
核心提示:3月底,在河南省羅山縣周黨鎮(zhèn)蓮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包乃勇對農機人員現場講解再生稻的育秧技術和插秧機的性能、特征。在合作社的育秧基地內,二十多個塑料育秧大棚內一行行、一排排無土基質育好的秧苗盤郁郁蔥蔥,長勢良好。
3月底,在河南省羅山縣周黨鎮(zhèn)蓮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包乃勇對農機人員現場講解再生稻的育秧技術和插秧機的性能、特征。在合作社的育秧基地內,二十多個塑料育秧大棚內一行行、一排排無土基質育好的秧苗盤郁郁蔥蔥,長勢良好。據了解,蓮花農機合作社育秧基地的秧苗全部是為再生稻培育的。那么,什么是再生稻?再生稻與一般水稻有什么不同?機械化在再生稻的生產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再生稻怎么火起來了?
再生稻,就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后的稻樁,采用適宜肥水管理技術,使稻樁節(jié)位腋芽萌發(fā),長成再生禾苗,抽穗成熟的水稻。“研究表明,所有的水稻都有再生能力。”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肖層林說。據了解,在我國,再生稻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只不過,歷史上,往往將再生稻視為一種自生、自長,有則收、無則丟的“意外”收獲物,沒有將其列為正規(guī)的栽培技術加以研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南方適宜地區(qū)開始大面積種植再生稻。不過,受品種及生產條件限制,再生稻種植沒有形成氣候,也沒有被相關方面所重視。
與“兩種兩收”的水稻相比,再生稻栽培不需再重新播種、育秧和插秧,也不需耕犁耙田,省種、省工、省肥、省水、省藥,成本低,只需60多天就能收獲250—300公斤優(yōu)質稻谷。“兩種兩收雙季稻的早稻畝產400—450公斤,晚稻畝產500—550公斤,合計畝產900—1000公斤;而頭季稻加再生稻種植模式的雜交中稻,頭季畝產650—700公斤,再生稻畝產250—300公斤,合計畝產也能達到900—1000公斤。”肖層林介紹道,“當前,農民對雙季稻的種植意愿不足,導致部分雙季稻重點產區(qū)的雙季稻面積大幅減少。雙季稻種植季節(jié)緊、成本高,尤其在7月上、中旬出現‘雙搶’農忙階段,任務重、天氣熱、請工難度大。有了再生稻之后,這些局面大為改善。”
除此之外,再生稻種植有利于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當前,較為普遍的水稻種植模式包括雙季稻(早稻連作晚稻)、中稻和中稻蓄留再生稻(即再生稻)等模式,與其他模式相比較,水稻再生季只施用農藥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按全年每生產1000公斤稻谷所消耗的農藥和肥料用量以及能耗進行比較,再生稻比其他生產模式顯著降低。擴大再生稻可利于減少濫用農藥和過量施肥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
在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民種糧意愿不高、發(fā)展綠色農業(yè)的大背景下,再生稻的優(yōu)勢使得它在雙季稻種植區(qū)火了起來。據統(tǒng)計,我國南方九省份再生稻種植面積1100萬畝、再生季平均畝產僅為136公斤。業(yè)內專家估計,我國南方稻作區(qū)1.6億畝稻田,其中有5000萬畝適宜推廣再生稻,若能大面積突破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每年可為增產稻谷200億公斤,這對僅占耕地7%,占人口22%的我國,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目前,在我國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已經將推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種植作為重點。據了解,福建省再生稻每年收獲面積80萬畝,機插機收約占30%,其中,沙縣全縣再生稻年推廣2萬畝,機插機收占25%;尤溪縣的再生稻已占全縣32%的播種面積,生產稻谷占全縣45%。湖北省再生稻生產區(qū)域生態(tài)條件好,該省大部分水稻種植地區(qū)的光、熱條件均適合再生稻生產。其中,在江漢平原生態(tài)適宜區(qū),以荊州市和天門、潛江、仙桃為主,具有再生稻生產潛力的面積約為250萬畝;在鄂東、鄂東南生態(tài)適宜區(qū),以黃岡、咸寧、黃石、武漢、孝感為主,再生稻生產潛力的面積可達到300萬畝。由此可見,再生稻生產潛力是十分巨大的。
機藝融合可破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難關
開發(fā)再生稻生產的巨大潛力離不開全程機械化。“再生稻作為一種資源節(jié)約型、輕簡型栽培的稻作模式,具有生育期短、產量高、米質優(yōu)、省種省工、降低成本、助農增收等優(yōu)點。推廣這種稻作模式關鍵在于突破其全程機械化生產。”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副院長陳大洲表示。
再生稻全程機械化作業(yè)主要包括,頭季稻機械化耕田和插秧、頭季和再生季的病蟲害機器噴藥防治、兩次成熟期的機械化收割。尤其是插秧、收割的機械化操作,從根本上解決了再生稻農事操作難題,而且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使農民種植再生稻輕簡。同時,再生稻的生育特性和生長要求決定了只有通過機械化作業(yè)才能提高和保證再生稻的產能與品質。
與兩種兩收的雙季稻不同,再生稻生長的關鍵在于頭季稻收割時稻樁的留存。“頭季稻收割時,要盡量防止機械與人為損傷稻樁。”肖層林表示,稻樁留存越多,再生稻產量便越高。如果能做到頭季稻收割時盡量減少對稻樁的碾壓,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第二季畝產有可能達到800斤或以上。“再生季產量的多少,除了水肥管理和氣候因素外,頭季稻收割時收割高度的選擇十分重要。”湖北省洪湖市農機辦負責人葉愛瓊說,“只有頭季稻成熟后,植株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才能開始向再生芽轉移,供再生芽生長。收割機收割頭季稻后留茬高度多少對產能影響是再生稻機械化生產中最值得注意的。因此,對于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的探索關鍵是機藝融合。”據悉,從2005年開始,洪湖市就開始探索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模式,時至今日,其操作模式已經日趨完整,“在洪湖,再生稻種植從浸種、育秧、插播、耕整低、植保、中耕、追肥、烘干等全環(huán)節(jié)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90%。全程機械化也是種植再生稻的廣大農戶的迫切需求。”葉愛瓊說。
加快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推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近年來,湖北省沙洋縣在推進再生稻生產農機與農藝相配方面有十分豐富的經驗。“首先,要選好當家品種,選擇一個好的品種是再生稻成功的基礎。盡量選擇早熟、優(yōu)質、再生能力好且適宜機械化作業(yè)的品種。在機型選擇上,要盡量選擇履帶窄、割幅寬、粉碎質量好、秸稈還田均勻的收割機。在植保方面,充分發(fā)揮植保機械在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中的作用,對再生稻示范片進行了的統(tǒng)防統(tǒng)治,深受農民的歡迎。”沙洋縣農機局局長彭開權介紹道,“通過多年努力,我們在再生稻高產技術上摸索了一套高產經驗,在全程機械化上也實現了突破。”
在福建,促進機藝融合也是推進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組織福建專家團隊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攻關與技術推廣。其中,在沙縣官莊村示范的機收低留樁再生稻示范,百畝片頭季稻平均畝產453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272公斤,全年平均畝產725公斤,達到了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
多管齊下共促機藝融合
毋庸置疑,再生稻重新受到關注與近些年我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生長特性的關系,使得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的發(fā)展更加依賴農機與農藝之間的配合,所以,即便再生稻縱然具有節(jié)本增效的顯著特點,相對于兩種兩收的水稻,其發(fā)展也一直處于徘徊狀態(tài)。“再生稻機藝融合主要受到幾個方面的制約,首先,傳統(tǒng)的再生稻生產頭季稻收割時不適于機收,需要人工撩穗收割,集中脫粒;二是再生稻生產機械化中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栽培技術研究滯后,技術不配套;三是適于機械化生產、高產優(yōu)質且再生力強的品種不多。”肖層林說。
農業(yè)要上水平,農機農藝結合是個趨勢,再生稻大苗栽插的技術改進、頭季收獲的機械化都是種植產業(yè)鏈中很關鍵的問題,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一些省份的農機部門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從政策、科研、培育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等方面下功夫。
從政策角度,積極將再生稻機械化生產所需農機具納入補貼目錄,并且對新研發(fā)機具開辟“綠色通道”,快試驗,快鑒定,快歸檔,加速其推廣應用進程,并對再生稻機械化生產給予必要的項目支持;在科研技術方面,打造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智庫”,集合專家的力量,整合農業(yè)科研、管理、推廣、生產、企業(yè)等部門的力量和資源,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的聯合攻關,建立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科學制定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發(fā)展規(guī)劃和整體解決方案;依托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力量,以羅山縣為例,通過合作社集中育秧、進行相關技術培訓,為農戶選擇適宜的育秧方式與插秧種設備,選擇合適的耕整機械與作業(yè)方式,選擇合適的機械插秧與田間機管配套模式,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與收獲方式,示范推廣先進適用的田間管理機械,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生稻怎么火起來了?
再生稻,就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后的稻樁,采用適宜肥水管理技術,使稻樁節(jié)位腋芽萌發(fā),長成再生禾苗,抽穗成熟的水稻。“研究表明,所有的水稻都有再生能力。”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肖層林說。據了解,在我國,再生稻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只不過,歷史上,往往將再生稻視為一種自生、自長,有則收、無則丟的“意外”收獲物,沒有將其列為正規(guī)的栽培技術加以研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南方適宜地區(qū)開始大面積種植再生稻。不過,受品種及生產條件限制,再生稻種植沒有形成氣候,也沒有被相關方面所重視。
與“兩種兩收”的水稻相比,再生稻栽培不需再重新播種、育秧和插秧,也不需耕犁耙田,省種、省工、省肥、省水、省藥,成本低,只需60多天就能收獲250—300公斤優(yōu)質稻谷。“兩種兩收雙季稻的早稻畝產400—450公斤,晚稻畝產500—550公斤,合計畝產900—1000公斤;而頭季稻加再生稻種植模式的雜交中稻,頭季畝產650—700公斤,再生稻畝產250—300公斤,合計畝產也能達到900—1000公斤。”肖層林介紹道,“當前,農民對雙季稻的種植意愿不足,導致部分雙季稻重點產區(qū)的雙季稻面積大幅減少。雙季稻種植季節(jié)緊、成本高,尤其在7月上、中旬出現‘雙搶’農忙階段,任務重、天氣熱、請工難度大。有了再生稻之后,這些局面大為改善。”
除此之外,再生稻種植有利于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當前,較為普遍的水稻種植模式包括雙季稻(早稻連作晚稻)、中稻和中稻蓄留再生稻(即再生稻)等模式,與其他模式相比較,水稻再生季只施用農藥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按全年每生產1000公斤稻谷所消耗的農藥和肥料用量以及能耗進行比較,再生稻比其他生產模式顯著降低。擴大再生稻可利于減少濫用農藥和過量施肥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
在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民種糧意愿不高、發(fā)展綠色農業(yè)的大背景下,再生稻的優(yōu)勢使得它在雙季稻種植區(qū)火了起來。據統(tǒng)計,我國南方九省份再生稻種植面積1100萬畝、再生季平均畝產僅為136公斤。業(yè)內專家估計,我國南方稻作區(qū)1.6億畝稻田,其中有5000萬畝適宜推廣再生稻,若能大面積突破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每年可為增產稻谷200億公斤,這對僅占耕地7%,占人口22%的我國,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目前,在我國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已經將推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種植作為重點。據了解,福建省再生稻每年收獲面積80萬畝,機插機收約占30%,其中,沙縣全縣再生稻年推廣2萬畝,機插機收占25%;尤溪縣的再生稻已占全縣32%的播種面積,生產稻谷占全縣45%。湖北省再生稻生產區(qū)域生態(tài)條件好,該省大部分水稻種植地區(qū)的光、熱條件均適合再生稻生產。其中,在江漢平原生態(tài)適宜區(qū),以荊州市和天門、潛江、仙桃為主,具有再生稻生產潛力的面積約為250萬畝;在鄂東、鄂東南生態(tài)適宜區(qū),以黃岡、咸寧、黃石、武漢、孝感為主,再生稻生產潛力的面積可達到300萬畝。由此可見,再生稻生產潛力是十分巨大的。
機藝融合可破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難關
開發(fā)再生稻生產的巨大潛力離不開全程機械化。“再生稻作為一種資源節(jié)約型、輕簡型栽培的稻作模式,具有生育期短、產量高、米質優(yōu)、省種省工、降低成本、助農增收等優(yōu)點。推廣這種稻作模式關鍵在于突破其全程機械化生產。”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副院長陳大洲表示。
再生稻全程機械化作業(yè)主要包括,頭季稻機械化耕田和插秧、頭季和再生季的病蟲害機器噴藥防治、兩次成熟期的機械化收割。尤其是插秧、收割的機械化操作,從根本上解決了再生稻農事操作難題,而且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使農民種植再生稻輕簡。同時,再生稻的生育特性和生長要求決定了只有通過機械化作業(yè)才能提高和保證再生稻的產能與品質。
與兩種兩收的雙季稻不同,再生稻生長的關鍵在于頭季稻收割時稻樁的留存。“頭季稻收割時,要盡量防止機械與人為損傷稻樁。”肖層林表示,稻樁留存越多,再生稻產量便越高。如果能做到頭季稻收割時盡量減少對稻樁的碾壓,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第二季畝產有可能達到800斤或以上。“再生季產量的多少,除了水肥管理和氣候因素外,頭季稻收割時收割高度的選擇十分重要。”湖北省洪湖市農機辦負責人葉愛瓊說,“只有頭季稻成熟后,植株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才能開始向再生芽轉移,供再生芽生長。收割機收割頭季稻后留茬高度多少對產能影響是再生稻機械化生產中最值得注意的。因此,對于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的探索關鍵是機藝融合。”據悉,從2005年開始,洪湖市就開始探索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模式,時至今日,其操作模式已經日趨完整,“在洪湖,再生稻種植從浸種、育秧、插播、耕整低、植保、中耕、追肥、烘干等全環(huán)節(jié)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90%。全程機械化也是種植再生稻的廣大農戶的迫切需求。”葉愛瓊說。
加快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推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近年來,湖北省沙洋縣在推進再生稻生產農機與農藝相配方面有十分豐富的經驗。“首先,要選好當家品種,選擇一個好的品種是再生稻成功的基礎。盡量選擇早熟、優(yōu)質、再生能力好且適宜機械化作業(yè)的品種。在機型選擇上,要盡量選擇履帶窄、割幅寬、粉碎質量好、秸稈還田均勻的收割機。在植保方面,充分發(fā)揮植保機械在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中的作用,對再生稻示范片進行了的統(tǒng)防統(tǒng)治,深受農民的歡迎。”沙洋縣農機局局長彭開權介紹道,“通過多年努力,我們在再生稻高產技術上摸索了一套高產經驗,在全程機械化上也實現了突破。”
在福建,促進機藝融合也是推進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組織福建專家團隊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攻關與技術推廣。其中,在沙縣官莊村示范的機收低留樁再生稻示范,百畝片頭季稻平均畝產453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272公斤,全年平均畝產725公斤,達到了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
多管齊下共促機藝融合
毋庸置疑,再生稻重新受到關注與近些年我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生長特性的關系,使得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的發(fā)展更加依賴農機與農藝之間的配合,所以,即便再生稻縱然具有節(jié)本增效的顯著特點,相對于兩種兩收的水稻,其發(fā)展也一直處于徘徊狀態(tài)。“再生稻機藝融合主要受到幾個方面的制約,首先,傳統(tǒng)的再生稻生產頭季稻收割時不適于機收,需要人工撩穗收割,集中脫粒;二是再生稻生產機械化中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栽培技術研究滯后,技術不配套;三是適于機械化生產、高產優(yōu)質且再生力強的品種不多。”肖層林說。
農業(yè)要上水平,農機農藝結合是個趨勢,再生稻大苗栽插的技術改進、頭季收獲的機械化都是種植產業(yè)鏈中很關鍵的問題,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一些省份的農機部門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從政策、科研、培育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等方面下功夫。
從政策角度,積極將再生稻機械化生產所需農機具納入補貼目錄,并且對新研發(fā)機具開辟“綠色通道”,快試驗,快鑒定,快歸檔,加速其推廣應用進程,并對再生稻機械化生產給予必要的項目支持;在科研技術方面,打造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智庫”,集合專家的力量,整合農業(yè)科研、管理、推廣、生產、企業(yè)等部門的力量和資源,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的聯合攻關,建立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科學制定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發(fā)展規(guī)劃和整體解決方案;依托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力量,以羅山縣為例,通過合作社集中育秧、進行相關技術培訓,為農戶選擇適宜的育秧方式與插秧種設備,選擇合適的耕整機械與作業(yè)方式,選擇合適的機械插秧與田間機管配套模式,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與收獲方式,示范推廣先進適用的田間管理機械,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標簽:
農機,水稻收獲機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 逆向開發(fā)、抄襲模仿……農機產業(yè)如何破解“高端之困”
- 冠軍占比近3成,洋馬第三久保田第九,江西10大插秧機補貼銷量、主銷機型與價格
- 冠亞軍占比近3成,安徽10大插秧機補貼銷量、主銷機型與價格
- 冠軍久保田獨占市場近4成,黑龍江10大插秧機補貼銷量、主銷機型與價格
- 十月金秋共襄盛會——2024中國國際農業(yè)機械展覽會新聞發(fā)布會(湖南)在長沙召開
- 韓俊任農業(yè)農村部部長
- 《2024—2026年全國通用類農業(yè)機械中央財政資金最高補貼額一覽表》
- 關于印發(fā)《2024年“三秋”機械化減災減損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
- [人民日報] 加力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
- 農業(yè)農村部辦公廳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續(xù)實施好農業(yè)機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補充通知
點擊排行
- 200412024年先進制造業(yè)集群競賽勝出名單公示 3個農機裝備集群勝出
- 198122456家合作社 | 農場主報名參加3月22-24日內蒙古敕勒川農機團購節(jié)
- 13513農業(yè)農村部:著力提升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整體效能
- 13424關于變更2025第十三屆內蒙古春季農業(yè)機械博覽會會址的公告——內蒙古農牧業(yè)機械工業(yè)協會宣
- 13275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通知,要求加快農機補貼兌付!
- 127562025西南農機展:丘陵農機、糧油機械、畜牧機械與春耕農機團購節(jié)大集結!
- 12707聚焦現代農業(y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農機展2月28日盛大舉行
- 12578第二屆中國農業(yè)機械流通協會金融峰會暨農機新營銷高端論壇在濟南舉辦
- 12379關于推介2024年設施種植機械化生產主推模式的通知